转眼又到了考试季,不少人因此而劳心劳肺劳脑筋。那么,是谁发明了“考试”这个有人喜欢有人愁的东西呢?早晨我在“心情随笔”一栏提出这个问题,回答的朋友并不多,也没有一位答完整的。尤其是做教师职业的,光知道考试,不知道考试的由来,未免或多或少有些遗憾。
首先,考试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,要比所谓的中国“四大发明”都要早的多。根据1910年的《大英百科全书》第11版“考试”条说:“考试制度最早渊源可以追述到中国的夏商周时期。在历史上,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(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),以及对已进入仕途的官员的定期考核(据公元前2200年的记载)。考试一词由“考”与“试”二字组成,《尚书》中有“试可乃已”、“试不可用”,“敷奏以言,明试以功”,“三载考绩,三考黜陟幽明”等记载。《大英百科全书》的说法是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有关科举的论著而来,而这些论著的说法又是根据《尚书》的记载而来。——网络
大约在四千年前,尧因年事已高,想选舜做他的接班人,但又恐舜不能胜任,于是就对舜进行一番精细的考察,向四岳征求意见。大家推荐舜,并介绍了他的事绩。但舜能否胜任这个职务呢?尧决定“吾其试哉”。这个“试”,当然还不是考试,而是试用——在实践中考察。经过妻二女、和五典、入百官、宾四门、入山林川泽等多方面考察。历时三年,证明舜“谋事至而言可绩”。 最终才决定将大位传递于舜。这便是“考试”的雏形。再比如尧在选拔具有专业技术性质的管理人员时,也是如此。选治水的人才时,首先是鲧,但经过九年的考察,证明鲧不能胜任,才换了鲧的儿子禹。而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周王也是通过比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的。周王将各路诸侯推荐的有识之士集中于宫内,同样用“试”和“比”的方法选拔真正的人才。周代学校也有“比”、“考”、“视”、“校”,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。“比年入学,中年考校。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、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九年知类通达,强立而不反,谓之大成。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,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,此大学之道也。”“周礼:三岁大比乃考焉。”学生比年入学。在学期间还要“考校”——考察、校正,以衡量、评价是否达到了教学标准,“此大学之道也”。
尧选舜、鲧是在实践中试用、考察。但人人经过实践试用,费事、费时,且不能及时任用。选拔人才的方法,到汉文帝时发生了质的飞跃。
而正式将“考试”一词推广开来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。《春秋繁露》里说:“考试之法,大者缓,小者急;贵者舒,而贱者促。诸侯月试其国,州伯时试其部,四试而一考。天子岁天下,三试而一考。前后三考而黜陟,命之曰计。”由此可见,最初“考”字更侧重于考核政绩的含义,“试”字更侧重于测度优劣的含义。当“考”与“试”合为一个词之后,其内涵逐渐演变为特指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。
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“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,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。穷流溯源,英国的考试制度,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。所以,中国的考试制度,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。”可见“考试
”发明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。
评论